IM体育·(sports)官方网站,简称:IM体育官方网站 【财运亨通,八方来财】是最安全平台之一,产品广泛,提供最新网页版登录入口,全站app下载,竞猜,电子,电竞,真人,体育,彩票,捕鱼,各种游戏等您来!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手机:138-0000-0000

邮箱:admin@losticket.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行业资讯

IM体育景观设计精选(九篇)

  • 作者:小编
  • 发布时间:2024-04-08 17:10:42
  • 点击:

  IM体育自从生态学出现以后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生态学进行不断的研究,这门学科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时至今日,生态学这们学科已经拓展到了各个的领域,而且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懂得生态学到底是一门研究什么的学科。特别是从西方工业革命以后生态危机开始在在世界各地加重,表露得越来越明显,水资源危机、生物资源危机、土地资源危机、能源危机、森林面积减小、大气臭氧层变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的明显出现,都是由于我们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引起的。

  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的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然界没有废物。每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秋天的枯枝落叶是春天新生命生长的营养,公园中清除枯枝落叶实际上是切断了自然界的一个闭合循环系统。在城市绿地的维护管理中,变废物为营养,如返还枝叶、返还地表水补充地下水等就是最直接的生态设计应用。

  2、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自然是具有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能力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系统当向外界开放,吸收能量、物质和信息时,就会不断进化,从低级走向高级。进化论的倡导者赫胥黎就曾描述过,一个花园当无人照料时,便会有当地的杂草侵入,最终将人工栽培的园艺花卉淘汰。Gaia理论告诉我们,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的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一池水塘,如果不是人工将其用水泥护衬或以化学物质维护,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水藻、杂草和昆虫,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与其如此,我们不如开启自然的自组织或自我设计过程。如景观设计师Michael van Valkenburgh 设计的General Mills 公司总部(位于Minneapolis,Minnesota)的项目中,设计师拟自然播撒草原种子,创造适宜于当地景观基质和气候条件的人工地被群落,每年草枯叶黄之际,引火燃烧,次年再萌新绿IM体育。整个过程,包括火的运用,都借助了自然的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的自组织能力。

  自然是具有能动性的,几千年的治水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对待洪水这样的自然力,应因势利导而不是绝对的控制,古人李冰父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设计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充分认识自然的能动性,用竹笼、马槎、卵石与神为约,造就了川西平原的丰饶。大自然的自我愈合能力和自净能力,维持了大地上的山清水秀。生态设计意味着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

  3、边缘效应。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如海陆之交的盐沼是地球上产量最高植物群落之一。森林边缘、农田边缘、水体边缘以及村庄、设计之中。在城市或绿地筑物的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然而,在常规的设计中,我们往往会忽视生态边缘效应的存在,很少把这种边缘效应结合在设水系的设计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水陆过渡带上生硬的水泥护衬,本来应该是多种植物和生物栖息的边缘带,只有曝晒的水泥或石块铺装;又如在公园里丛林的边缘,自然的生态效应会产生一个丰富多样的林缘带,而人们通常看到的是修剪整齐的草坪;又如,建筑物的基础四周,是一个非常好的潜在生态边缘带,而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则是硬质铺装和单一的人工地被。除此之外,人类的建设活动往往不珍惜边缘带的存在,生硬的红线把本来地块之间柔和的边缘带无情地毁坏。所以与自然合作的生态设计就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之间的边缘效应,来创造丰富的景观。

  4、生物多样性。自然系统是宽宏大量的,它包容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生物多样性至少包括三个层次的含意,即:生物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多样性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因此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与自然相合作的设计就应尊重和维护其多样性,“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意就是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不但是人类自我生存所必须的,也是现代设计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是保持和维护乡土生物与生境的多样性。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城市绿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曾一度被观赏花木和栽培园艺品种和唯美价值标准主导的城市园林绿地,应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最重要的设计指标。每天都有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的今天,乡土杂草比异国奇卉具有更为重要的生态价值;五星瓢虫和七星瓢虫是同样值得人们珍爱的,勤于除草施肥、城市绿地管理者的形象不应是打药杀虫的小农。通过生态设计,一个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和生境的园林绿地系统,才是未来城市设计者所要追求的。

  辨证思维是现代科学实践的思维形式,它要求我们看事物要一分为二,不能只注意到其有利的一面,同时还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

  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它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对于每一个设计,我们需要问: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世界还是破坏生命世界,它是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呢?还是有害于它们?

  与传统设计相比,景观生态设计在对待许多设计问题上有其特点。但是,景观生态设计应该作为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而非突变和割裂。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景观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景观生态的设计应该、也必须是美的。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核心,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其一极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其二则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这种由来已久的分异到生态设计中应得到溶合。

  景观设计必须遵循自然辩证法,景观设计者要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景观的内在自然规律,早日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然王国的飞跃,使景观设计开发由传统迈向现代。当然在进行设计过程中,也要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使园林更加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金阳会展中心中的建筑下设水体,室内运用了玻璃反光,有不同层次的感觉,用天井巧妙地使人在室内犹如在室外的亲身感受。这些手法的运用,为园林的发展无疑是锦上添花。

  景观设计一词近年来大为流行,似乎已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上档次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标签。景观设计大到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教授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采》的主题报告中认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著名建筑评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弗兰普顿(Kenenth Frampton)教授在另一场主题报告《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也认为:总体应用地景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整个城市化地区的社会的文化及生态特征。上述两个报告提到的地景,笔者认为即景观设计。可以看出,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应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文化及生态环境将是必然的趋势。

  纵观现阶段的景观设计,感觉设计市场相当混乱,大有鱼目混珠之作。同时,社会对该行业的认识心态不一,开发商更多地从商业炒作出发而缺少一定的眼光,而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往往使优秀的作品习惯性流产;景观设计师普遍具有的浮躁心理也使得精品难觅。上述种种现状让笔者深感景观设计正走人误区。

  在这个领域,以前惯称“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Landscape Architecture),后来又时髦叫“环境景观设计”,也有人叫“环境设计”或“景观设计”…… 最近按吴良镛教授的提法又叫“地景”,究竟哪种称法更确切更合理,使之既要符合国情又要与国际接轨并便于职业称呼,恐怕建设部的有关部门得来管管此事。笔者倾向于“景观设计”的称法,那么职称便可定为“景观设计师”或简称“景观师”。名称的统一非常重要,名正而言顺,可以说是行业规范的前提。这样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景观设计师将以独立而重要的角色与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密切合作,真正实现吴良镛教授“三位一体”的构想。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混乱不堪。目前从事这一职业的大多毕业于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目前城建和理工院校已不设风景园林专业,此专业仍存在于林业院校——编者),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专业应该有明确完善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与国际接轨,并制定一系列的从业规范,最终实行与建筑、城市规划一样的执业注册制度,彻底实现行业的规范化管理。

  景观产品具有其特殊性,与建筑相比,少了很多安全(如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并有较大的可改造性,不良后果的责任也较小,这些特点导致了各方面的干预增多。同时,建设主管部门对景观设计和施工的资质管理把关不严(如无图签、未盖章的图纸可用于施工)。个体施工队伍常常以免费设计以及灵活的经营方式占有市场,特别是中小型项目。而大中型项目的方案招投标也多不规范,评委的专业素养令人怀疑。在这种较为混乱的市场形势下,景观作品的质量又何以保证?

  “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问题出在对“档次”的理解上,“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考究,它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决策者往往在项目的开始便定了高调,而不管该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此巨大的财力投入能否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二是该场所是否真正具备“档次”的环境条件? 记得几年前一个内河两侧绿地的规划会议上,某领导指示要建成“法国的塞纳河”,两侧平均不到lOm宽的绿带以及积污严重的河道,如何体现塞纳河风光?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情决定我们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需要上档次和创作精品的景观毕竟不多,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对待。

  在这一点上景观设计师本人要负很大的责任。一个设计任务下来,我们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个建筑作品我们强调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而对景观设计人们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了,于是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决策者、建设者和设计者,不用说,在这种氛围中都深深地陶醉了。这个美丽的误区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和自欺性。

  (1)设计之前,我们应考虑一下自己对未来的景观将给人们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需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有多深的了解?

  (2)在同量的资金投入下,我们完全有可能变“温饱型”的功能为“小康型”甚至“富裕型”,而并不以牺牲景观美为代价。

  (3) 说到这个误区,我想起某市的某段分车带上看到的铁丝网景观,这类军事上的构筑手法被沿用到现代城市景观来,深深刺痛了广大市民的心。笔者很理解管理部门的良苦用心,屡禁不止地践踏草地,迫使他们出此下策。但我反对这类做法,被践踏的草地只能在分车带上留下一道道泥痕,而铁丝网无疑在众多民众的心里留下痛楚的记忆。至此,城市景观对人性的关怀可以说被剥夺殆尽。

  目前,大多数居住区环境设计简直无视人的需求,开发商是“罪魁祸首”,景观设计师成了“帮凶”。为了满足30%的绿地率要求,道路、停车场的用地被压到最低的指标,抠出来的用地扩充为绿地,要么用来满足绿地率的指标,要么被开发商作为“高绿地率”来炫耀自己的实力以期达到其商业目的。而所谓的绿地往往被理解为苗圃而简单地插上树,周边再用高绿篱围一围进而达到防护的目的,至于下一步的养管那更不知道是谁的事情了。档次高一点的小区,看起来绿地是大了,植物配置和环境设计好像是有模有样了,但试问:到哪里去找一块儿童嬉戏玩耍的场地?老年人被迫与一对情侣坐在一排,是退缩回到笼子似的家中还是硬着头皮当一回“灯泡”的角色?

  我们中的不少人重“榜样”不重创新。创新常常被当作异类加以排斥。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习惯被当作容器拼命地接受知识的灌输,看似满腹经纶却毫无创意。景观设计虽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专业,但它最终将以空间景观的视觉形式展现给人们,是人可以享受其中的艺术产品。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

  创新不应简单地理解为“与众不同的形式”。每一个景观都具有其不同的场所特征。场所的环境特性、功能要求、资金投入量以及景观设计师本人的创造力等等因素决定了该景观与众不同的个性。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设计之前深刻地理解场所精神并综合协调各种因素进行创作,这就是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它的形式上,或具震憾力或富趣味性、或肃穆或活泼、或浪漫或休闲、或激动人心或平淡无奇,却不雷同。

  眼下的行情大不一样,景观设计越来越趋于雷同。模仿之风盛行不衰,成功的创新之作一旦问世,便被毫无节制地复制、翻版。面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冷静地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

  (1)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 决策人或业主往往把某地自认为好的作品作为范本,不以模仿为耻,宁愿相信现成的也不愿接受新的方案构想。在他们看来,蓝图上的线条是虚无缥缈的,而曾经见过的景观却是真真切切的。业主的顽固已至如此,景观设计师唯有充当描图员,花尽量少的时间以取得效益。

  反过来,设计单位为了追求方案通过率,千方百计地了解业主的意图,迎合他们先入为主的思路,以求得方案一次通过。设计单位也没有鼓励创新的奖赏机制,而只把奖金留给方案中标者,后者的做法本无可厚非,但对长远的创作不利。

  模仿之风所以畅行,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薄弱。面对比比皆是的雷同的景观作品,大众的反应是如此的麻木。我们的舆论只关心建设前后的效果对比,而对真正成功的作品缺乏评判能力。

  (2)怕失败的心理 新的尝试也可能是不成功的,但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个别或少数的案例而失去信心进而退缩。完美主义者往往害怕失败而踌躇不前,不敢创新,最终沦为模仿能手。实际上,即便是大师也难免有失败的地方,莱特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在室内空间功能上的设计并不成功,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莱特的代表作之一IM体育,而且在建筑史上占一席之地。

  (3)建设用时的限制大型的景观工程通常是政府的行为,如城市广场、综合性公园、滨河绿带等,是属于美化市容、获取民心的工程,关系到最高决策者的政绩。这些工程往往从方案提交到工程实施都被限制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其结果必然导致设计上敷衍了事,实施中粗制滥造。还有一种奇怪的规律常常是这样:先紧后松再紧,一开始大造舆论,风云突来,等方案出来了却不管不问一拖再拖,突然间又风云重来,最后是草草收兵。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残酷打击了景观设计师的创作积极性。

  (4)高付出低报酬景观设计是一种高尚而又卑微的职业,说它高尚是因为它是公益的,是为大众服务的事业;说卑微,是指它的低收人。目前收费标准是按工程造价的 3%—5%。而线%。大家知道,一般项目的景观工程只是作为建筑的配套工程,造价都被控制在较低水准。工程往往需要土建、绿化、水电等多种专业的配合,大家的收入低得可怜可想而知了,如果把工程做得认真细致,景观设计师的劳动付出却是巨大的,小体量的景观建筑、别具一格的小品设计、精心的绿化配置以及场地装饰的方方面面,其工作量实在不比大型建筑少。在这种处境下,景观设计师模仿他人之作以取得急功近利的效益便不足为奇了。

  (5)信息时代带来设计趋同的必然信息时代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各类景观设计精品选接踵出版,景观设计师不出家门即可获取国内外相关信息和发展动态。对成功作品的学习以及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难免使各地的景观趋于雷同,产生“特色危机”,这同时也是建筑界所面临的问题。

  要避免“特色危机”,景观设计师必须保持清醒的意识, 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并融入设计。简言之,设计要有自己的思想,才有灵魂,才具备个性。

  时下有个怪现象,方案汇报时,尤其是面对有拍板权的决策人土,墙上挂的全是立体效果图,再加上电脑投影屏幕上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帧帧优美的电脑动画配上美妙的轻音乐,难怪我们的领导(或业主)被深深地打动了。可怜那些拿不出漂亮效果图的同行,对着“天书”般的平面图大谈他的精妙构想,听得尊贵的领导(或业主)直打呵欠。可当人们苦苦期待着图面上梦幻般的效果能在现实中实现,猛然发现现场上已是另一般景象,失望和受骗之感才油然而生。靠违反常规的设计程序赢得设计任务后,优秀的效果图师傅们便手足无措了,效果图上夸张了的美丽根本就无法植根于现实的土地,慌乱之中只好靠现场的调整和突来的灵感来实现公众的理想——整套拙劣的设计总算是暴露无遗了。

  这种惨痛的教训似乎并没有让我们决策人清醒。效果图仿佛是迷魂汤,让英明人士甘心上当,看来,在一段时期内,上述这类“悲剧”还将继续上演。

  当代城市景观风貌变化显著,人们的生活品位、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要求设计师们注重景观设计的艺术性。用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和构成法则,加之理性的分析方法,以设计、艺术、经济、综合功能这四个方面的关系为基础,用审美观、科学观进行反复比较,最后得出一种最优秀的设计方案,遵循形式美规律已经成为当今景观设计的一个主导性原则。探讨景观设计中形式美的规律对创造出最优化的人类景观系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形式美规律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法则,是一种内在的形式,是一切设计艺术的核心,是一切艺术流派的美学依据。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形式要素被推到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只有正确掌握了形式美感要素才能把复杂多变的设计语言整合到形式表现中去。如今的景观设计早已不同于狭义的“园林绿化”,设计师综合运用统

  一、均衡、节奏、韵律等美学法则,以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和创造景观语言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多样统一又称和谐,是一切艺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一个基本要素孤立存在在景观设计当中是很少见的,通常各个景观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场所+景观”,各要素的数量、位置、颜色、形状、线条、动静、质感及比例等,即要有一定的变化用来显示多样性,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有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一个不和谐的要素会引起视觉紧张和视觉冲突,失去美感。过于繁杂则会让人心烦意乱,无所适从,而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又会显得过于单调呆板。景观作品的美感是从统一的整体效果中感受到的。因此,只有做到既多样又统一才能使景观达到和谐的境界。

  节奏与韵律是音乐中的词汇。节奏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有规律的变化和重复,韵律是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感色彩。景观要素的节奏与韵律是通过体量大小的区分、空间虚实的交替、构件排列的疏密、长短的变化、曲柔刚直的穿插等等变化来。

  同一种或同一组造型要素的连续反复或交替反复能够在视觉上造成一种具有动势的丰富的秩序视觉效果,给节奏带来了多样性,使其具有视觉感强烈的韵律美。在单一造型要素重复出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插入截然不同的新形态来寻找突破,可以产生强烈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圣·奥古斯丁说:“美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一种悦目的颜色。”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

  任何物体,不论任何形状,必有3个方向,即长、宽、高的度量。比例就是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任何园林景观,都要研究双重的3个关系,一是景物本身的三维空间;二是整体与局部。园林中的尺度,指园林空间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具有一定自然尺度的物体的比较。功能、审美和环境特点决定园林设计的尺度。尺度可分为可变尺度和不可变尺度两种。不可变尺度是按一般人体的常规尺寸确定的尺度。可变尺度如建筑形体、雕像的大小、桥景的幅度等都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园林中常应用的是夸张尺度,夸张尺度往往是将景物放大或缩小,以达到造园造景效果的需要。

  对比是指造型要素之间显著的差异,调和是指保持差异的同时强调共性,一般来讲对比强调差异,而调合强调统一。对比与调和也就是美学上的“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这样才能获得高层次的审美。缺少对比变化会使人感到单调、缺乏美感,可是过分的强调对比变化就会失去景观的协调一致性,会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混乱。正确运用对比与调和可以使各种要素相辅相成,互相依托,活泼生动,而又不失于完整。在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用得好,可以突出主题,烘托气氛。我国造园艺术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对比手法的一种运用方法。西安盆景园中有一处大草坪,草坪上只有一株红枫,在绿色的草坪上红色的枫树纸条细柔斜出,使空间顿时明亮起来,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形成独特的意境,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在景观设计领域中,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单体还是群体,在大与小、曲与直、虚与实、动与静、以及形状、色调、质地等等要素中都要巧妙的结合。

  对称与均衡是一切设计艺术最为普遍的表现形式之一。对称构成的造型要素具有稳定感、庄重感和整齐的美感,对称属于规则式的均衡的范畴;均衡也称平衡,它不受中轴线和中心点的限制,没有对称的结构,但有对称的重心,主要是指自然式均衡IM体育。在设计中,均衡不等于均等,而是根据景观要素的材质、色彩、大小、数量等来判断视觉上的平衡,这种平衡给视觉带来的是和谐。对称与均衡是把无序的、复杂的形态组构成秩序性的、视觉均衡的形式美。

  西方古典园林及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也就是规则式均衡,一般是指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尔赛宫,整个布局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以静感为主导,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中国皇家园林故宫也是典型的对称格局。对称常常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增加崇高的美感,但是对称由于过于完美而缺少变化,处理不好就会显得呆滞、单调,均衡则弥补了对称状态的单一化,使景观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变化美。自然式均衡则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较自然的环境中。

  每个整体都由若干要素组成,每个要素有自己不同的重要性和地位,总有主角和配角,如果每个景观要素都突出,即便排列整齐,很有秩序,也不能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各种艺术创作中都有主与从的关系。

  景观设计中,视觉中心是极其重要的,人所注意的范围一定要有一个中心点,这样才能造成主次分明的层次美感,在设计时就要有意识的突出这个视觉中心重点,使它明显的处于从属地位。近年来艺术家经常提到“趣味中心”这样一个词汇,也就是指整体中最引人注意的重点,对这一部分重点可以打破全局的单调感,是景观整体有朝气,强调这个中心关系到能否让观看者的目光一下集中到景观的主题上来,但趣味中心有一个就足够了,如果没有,就会使人感到平淡无奇,如果太多,就会显得过于松散,从而整体的统一性就会荡然无存

  以上是景观设计中常采用的一些手法,形式美规律对景观设计一直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它们是相互联系综合运用的,并不能截然分开,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多样统

  一、节奏与韵律、尺度与比利、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主从与重点等方法,加上更多的专业设计实践,才能很好地将这些设计手法,熟记于胸,灵活运用于方案之中。赋予自己的景观作品以灵魂,是景观作品在自然美、建筑美、环境美与使用功能上达到有机统一。新晨:

  【1】周冰、许楗,设计基础之平面构成[M]。西安:陕西人民美书出版社,2005。

  景观是环境中典型的、集中的、优化的、活跃的构成要素,是满足人类需求不可少的环境构件,而景观设计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障。景观设计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当代对艺术的要求早已远远超出了它的物质功能,它要求一种贯穿历史、体现时代文化、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精神产品,包括文化价值和道德的体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促进整体环境的文化发展。人文思想的体现已成为时代文化的核心。人文思想包括地域文化、民风民俗、等,这些都是经过历史的积淀和文化发展的考究的,某个地区的整体印象就形成了这个环境的文脉。

  正所谓“一叶而知秋”,景观不是单纯的东西,景观能够构成整个大环境整体的印象,首先要进行人文环境的分析,在景观设计时依托于所在环境的文脉,创造一个能够满足人们心理、审美要求,且符合当地大环境的景致。脱离了当地地域环境和城市文脉的景观设计是矫揉造作、不合适宜的。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绝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必须立足于时代背景,盲目的仿古与复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脉传承,而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既尊重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以及审美文化,又有所创新,把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现代功能、材料、技术等活跃因素相结合,推陈出新。

  符号这抽象的概念建构出我们的生活环境,很难用言语表示,但却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周遭,作为表达或沟通的工具,甚至是一种表现及自我满足。生活里的一切事物,都是符号的象征。

  当我们看到一个事件时,我们不单单是指对这个产生反应,我们还对这个事件所赋有的符号或象征意义起了反应。符号是一个场所可识别性最直观的表现,将已知的传统形式语言做概括、抽象和提炼,甚至加以变形,形成一定的、能够传递信息的符号,并运用在空间形式的创造中,可以加强空间形象的感染力以及场所的可识别性。符号的提取途径很多,空间符号、色彩符号、装饰符号等,将这些符号融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体现了时代性、民族性或地方性的结合,景观设计中符号的运用与室内设计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的地方,室内设计中以把符号转换为装饰构件为主,而在景观设计中多是取其精神层面。

  景观的诠释在于找出背后所隐藏的空间性,有人说过,“简单的说,空间之文化形式,乃是承载意义之正文。意即,空间形式,是空间书写与阅读的文本。”罗兰巴特晚期认为景观作为一种文本,“能指”在一连串永无止境的隐喻中,变成了“所指”。文本可以是个空间,其中,符号交织组合后(这些符号或许在其它地方是广为人所知的)创造出一个无法复归的多重意义。从人文学的角度看:“景观不仅是我们所见的这个世界,它是一种结构,一种世界的组合。景观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

  符号的内容有外延与内涵之分,外延是指使用语言表明语言说了什么,也就是明示意,内涵是指使用语言表明语言所说的东西之外的其他东西,内涵性意义是与符号和指称事物所具有的属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有关,它是一种感性的信息,更多的与事物形态的生成有关,是在文脉中不能直接表现的潜在关系,即由事物形象间接说明事物物质内容以外的方面。形态是内涵性意义的物化形态。由于内涵性意义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它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浅表感觉、情绪的感性层;身份地位、个性、象征的表意层和社会、文化、历史的脉络性记忆的叙事层。具体表现在景观设计中,三个层次都有所涉及,也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以下分别举出中外景观中的范例:

  在中国古代景观环境中,牌楼以其读有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个性,在景观环境中有着重要位置。牌楼被防在建筑物正门的正前方,它不仅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同时也强化了建筑群的主题思想。在我国过去的传统建筑中,牌楼常被作为一种入口的标志,布置于城市街道的起点与中断,在坊的入口处、道路的交汇点起点缀作用。它以独特的造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传统景观。

  南京梁萧墓前的石材避邪镇墓兽,体形高大,昂首张口吐吞,四腿粗壮有力,整个体态线条刚劲有力,神态威武雄壮,充分表现了守护者的雄姿,从而增强了景观环境

  前的华表具有独特的感染力,表达一定的象征意义。如正面那对华表上朝南的石狮子,成为“盼君归”,盼望君王安全的归来,通过华表表现了国泰民安的愿望。后门那对华表顶上,朝北的狮子,被称为“望君出”,反映了国王经常体察民情、了解大众的疾苦,表现了能为民众办实事的好君王的愿望。

  马里奥·梅乌斯在巴赛罗那海港的广场上,运用了埋入式的霓虹灯箱造型,从“1”开始,讲述了从基督诞生至发现美洲大陆的历史事件,有节奏的灯箱排列,把人的视线引向远方,引导人们随着宝石一样的灯箱一步步走向未来,这个别致的景观不仅把人类相关的梦与历史文明相结合,而且对环境具有烘托气氛、强烈的感染作用。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历史的文明古国,但今天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正渐渐失去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和对于传统文化的感知。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守护好传统文化的根基,保持民族的特性。无以计数的民族文化遗存、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将它们完好地继承下来、传承下去,正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和追求。也正是这些具有舒适性、愉悦性、文化性、生态性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塑造和营建,才使得人们日益加强的交往需求得到了满足。

  同时,文化的时代性特征使得当代的文化背景与传统出现差距,传统园林的形式表达难以与当代文化的有机秩序相协调。从表面上看,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对于中国园林艺术因为缺乏同样的土壤而无法体现文化上的延续。但是,中国园林艺术已经融会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从园林蕴涵的内在精神——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到巧宜因借、以小见大的设计手法,到假山石、景窗、景洞等典型元素的“原型”化、“符号”化都是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可接见因素,并由此成为连接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延续性因素。

  今天我们已生活在一个符号和形象的软件时代,象征性生产已一切其他商品生产形式,给客体对象附加的符号学价值比客体对象本身更有意义,个人被符号、外表和空间的费解的洪流所淹没。在这样一个因信息传播而缩小的空间里,所有对于现代的进步信仰、理智和人类意识能力都已失落。人们对于类似绝对真理的信仰已表示质疑,或者说我们本身即被构成,并不断受一系列的标志、象征和隐喻的影响。后现代主义者使用隐喻,使之可传递一种实在的看法,并使我们对世界有新的看法。由于后现代主义,使我们在新的领域运用新的概念来认识和解释事物。

  水作为一个造景元素,因为流动、柔美、纯净的特征,不仅给人以艺术美感,而且具有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改善地区小气候等生态价值,增强居住舒适度,同时水的声形蕴含着无穷的意境,进一步丰富了空间环境,从而提高了城市住宅区的整体居住品质。

  (1)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边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

  (2)人工状态下的水体。如喷水池、游泳池等,其侧面、底面均是人工构筑物。

  自然水景与海、河、江、湖、溪相关联。这类水景设计必须服从原有自然生态景观,自然水景线与局部环境水体的空间关系,正确利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充分发挥自然条件,形成的纵向景观、横向景观和鸟瞰景观,应能融和住宅区内部和外部的景观元素,创造出新的亲水居住型态。

  驳岸是亲水景观中应重点处理的部位。驳岸与水线形成的连续景观线能否与环境相协调,直接关系到水景效果的独到或失去人性化。

  在住宅区中,驳岸的形式可以分为规则式和不规则式。规则几何式池岸一般处理成人们坐的平台,它的高度应该以人们的坐为标准,池面距离水面也不要太高,以人手能触摸到水为好。这种规则式的池岸构图比较严谨,限制了人和水面的关系,在一般的情况下,人是不会跳入水池中去嬉水的。相反,不规则的池岸与人比较接近,高低随地形起伏,不受限制,而形式也比较自由,设计得很自然。岸边的石头可以供人们乘坐,树木可以供人们纳凉,人和水完全融合在一起,这时的岸只有阻隔水的作用,却不能阻隔人和水的亲近,反而缩短了人和水的距离,有利于满足人的亲水性需求。

  装饰水景不附带其他功能,起到赏心悦目,烘托环境的作用,这种水景往往构成环境景观的中心。装饰水景是通过人工对水流的控制(如排列、疏密、粗细、高低、大小、时间差等)达到艺术效果,并借助音乐和灯光的变化产生视觉上的冲击,进一步展示水体的活力和动态美,满足人的亲水要求。

  喷泉是西方园林中常见的景观。主要是以人工形式在园林中运用,利用动力驱动水流,根据喷射的速度、方向、水花等创造出不同的喷泉状态。因此控制水的流量,对水的射流控制是关键环节。

  光和水的互相作用是水景景观的精华所在,倒影池就是利用光影在水面形成的倒影,扩大视觉空间,丰富景物的空间层次,增加景观的美感。

  倒影池的设计首先要保证池水一直处于平静状态,尽可能避免风的干扰。其次是池底要采用黑色和深绿色材料铺装(如黑色塑料、沥青胶泥、黑色面砖等),以增强水的镜面效果。

  庭院水景通常为人工化水景为多。根据庭院空间的不同,采取多种手法进行引水造景(如叠水、溪流、瀑布、涉水池等),在场地中有自然水体的景观要保留利用,进行综合设计,使自然水景与人工水景融为一体。庭院水景设计要借助水的动态效果营造充满活力的居住氛围。

  溪流是提取了山水园林中溪涧景色的精华,再现于城市园林之中,住宅区里的溪涧是回归自然的真实写照。小径曲折多次,溪水忽隐忽明,因落差而造成的流水声音,丁冬做响,人达到了仿佛亲临自然的境界。见图(1)

  为了使住宅区内环境景观在视觉上更为开阔,可适当增大宽度或使溪流蜿蜒曲折。溪流水岸宜采用散石和块石,并与水生或湿地植物的配置相结合,减少人工造景的痕迹。溪流的形态应根据环境条件、水量、流速、水深、水面宽和所用材料进行合理的设计。

  城市住宅区里的瀑布主要是利用地形高差和砌石形成的小型人工瀑布,借以改善小区的景观。瀑布跌落有很多形式,日本有关园林营造的书《作庭记》把瀑布分为“向落、片落、传落、离落、棱落、丝落、左右落、横落”等十种形式。不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感情。人在瀑布前,不仅希望欣赏到优美的落水形象,而且还喜欢听落水的声音。见图(2)

  人工瀑布按其跌落形式分为滑落式、阶梯式、幕布式、丝带式等多种,并模仿自然景观,采用天然石材或仿石材设置瀑布的背景和引导水的流向(如景石、分流石、承瀑石等),考虑到观赏效果,不宜采用平整饰面的白色花岗石作为落水墙体。

  生态水池是适于水下动植物生长,又能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供人观赏的水景。在居住区里的生态水池多饲养观赏鱼虫和习水性植物(如鱼草、芦苇、荷花、莲花等),营造动物和植物互生互养的生态环境。水池的深度应根据饲养鱼的种类、数量和水草在水下生存的深度而确定。

  泳池水景以静为主,营造一个让居住者在心理和体能上的放松环境,同时突出人的参与性特征(如游泳池、水上乐园、海滨浴场等)。居住区内设置的露天泳池不仅是锻炼身体和游乐的场所,也是邻里之间的重要交往场所。泳池的造型和水面也极具观赏价值。

  住宅区泳池设计必须符合游泳池设计的相关规定。泳池平面不宜做成正规比赛用池,池边尽可能采用优美的曲线,以加强水的动感。泳池根据功能需要尽可能分为儿童泳池和成人泳池,儿童泳池深度为0.6-0.9m为宜,成人泳池为1.2-2m.儿童池与成人池可统一考虑设计,一般将儿童池放在较高位置,水经阶梯式或斜坡式跌水流入成人泳池,既保证了安全又可丰富泳池的造型。

  石景在我国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很多园林设计师仍然会选择用石头来创造某种意境,用石头来表达某种象征意义。园林景观中石景设计具有积极的人文作用,当今,园林设计中运用石景设计来阐述某种哲理,与诗词书画等相结合,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当前,人们对于美的挖掘越来越深入,石景作为园林中的一个重要的山石要素,人们对于石材的运用也越来越淋漓尽致。石材上独特的纹理、轮廓、造型、色彩、意蕴等都有着独特的美学意义。石景设计时,将这些因素与现代美学中的点、线、面等结合,利用构图的原理来营造现代园林景观。将石景设计与现代美学相结合,有助于充分发挥出园林景观中石景设计的美学特点。

  环境友好型以及资源节约型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在当今园林景观设计中大力倡导生态为主的园林景观设计。石景设计作为园林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大力倡导低碳经济,促进人们生活质量地不断提升。在园林景观中注重空间的有效利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运用植物造景以及结合石景设计,从而不断地与周围环境相和谐。

  首先,立足于传统石景设计理念。园林景观中的石景设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典的堆山叠石艺术,赏石置石的传统鉴赏文化等是我国成熟的古典石景设计理念。在当今时代,我国立足于传统的理念中,有助继承与传扬我国传统文化,促进我国石景设计在当今时代的不断创新。时代在发展变化,园林景观中的石景设计也是如此,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根据时展需要,不断革新。

  其次,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构建成熟、完善的现代园林石景艺术理论体系有其必要性。在我国古代,传统的园林景观中的石景设计理念并不完善,并且已经不适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在信息化的时代,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的紧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石景设计理念相互融合,因此在当今时代,在园林景观石景设计过程中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缺陷,不断地构建完善、成熟的园林景观石景设计的理论体系。

  最后,“以人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将石材天然的艺术魅力与现代的园林艺术相结合,形成现代装置艺术以及现代雕塑艺术等,作为园林景观中的主体或者装饰,达到人工艺术与自然艺术相结合,促进园林景观中石景设计的浑然天成。

  目前,在我国很多园林景观中,置石在园林景观中的位置过于居中,会给人严整对称、矫揉造作之感。在很多园林景观中石景设计缺乏人性化,如在设计过程中不考虑环境的大小,所放置的石过大或过小,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原本的园林景观的空间,给人一种不当之感,或者置石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游人驻足观赏的场所与空间,影响到整个园林景观的功用发挥。

  在当今时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使得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市场环境下,我国很多园林景观为了突出特色,盲目照搬国外某些园林景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我国石景设计的和谐。园林景观中的石景设计并不仅仅是石景设计,而是应该与周围环境相和谐,并且要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相和谐,从而设计出真正适合我国社会现状的石景。

  “浑然天成”是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美学理念。然而目前,我国园林景观中石景设计在总体上水平较低,在设计过程中置石的放置浮浅搁置,石组不够均衡稳定,人工痕迹十分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石景设计的美学特点。

  园林景观设计是衡量现代城市文明与价值的标准之一。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的运用,更是将自然与设计更好地贴合,以适应现代都市人崇尚回归自然的生活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一个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工程离不开水景点缀,水景工程以其独特的特点在现代园林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水景的设计和施工中,美观、可靠、安全、经济、环保的问题均应重视,这样才能造出合符时代要求的水景。

  水景景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而水是风景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可能是所有景观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它极具可塑性,并有可静止、可活动、可发出声音、可以映射周围景物等特性,所以可单独作为艺术品的主体,也可以与建筑物、雕塑、植物或其他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水景在公共艺术的范畴里占有重要地位。

  从各优秀园林的设计方案不难看出,水景以它独特的观赏特性和美学表达方式,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研究证明,水生植物可以吸附水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元素,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抑制有害藻类大量繁殖,遏制底泥营养盐向水中再释放,以利于水体的生态平衡。近年来兴起的人工湿地系统,在净化城市水体方面表现突出,正是水生植物生态价值的最好体现。同时,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环境。

  1、统一协调原则。园林景观设计水景设计过程中的统一协调原则主要是指水景营造时应与园林中的其他环境和景观品质相衬托、相协调。要全面考虑设计环境的水源、气候等生态条件,即水景风格应当与环境、建筑风格等相一致。

  2、形式恰当原则。对于多数的园林水体面积而言,应当以其美观、实用性为标准。通常情况下,园林水景的水池面积以园林总面积的30%为宜,水池中的倒影极具观赏价值。当前最能体现形式恰当设计原则的即为美国的波特兰大市大会堂前的广场水景,堪称美国至今为止最精彩的水景设计作品。

  3、突出特色原则。在园林景观设计水景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当处理好园林整体与水景设计之间的关系。对于那些水乡气息较为浓重的园林可将水景作为重点予以突出,从而给人灵动之感;对于那些气氛相对厚重的园林可将水景设计当作一种辅助手段,以恢弘基础为基调给人清新之感。

  首先,找出原型,多角度设计。设计师首先应当能够掌握多种学科知识并有效运用之,同时还要求寻找自然原型,研究对象具有相似的环境、地形地貌等。我们可将原型探寻的范围划定在同一个自然带之内,然后通过地貌等,对原型进行研究,这是营造水景的一种重要手法。

  其次,顺其理,理其形。这种调整是建立在全面掌握要模仿的自然水景意境、特征基础之上,通过营造天然式的水景使人们感受到该水景如同自然天成一般。

  最后,分要素与造意境。园林水景效果是通过分要素与造意境手法表现出来的,应当了解水景营造之要素。应当不断地对水景整体规划进行整体把握,对上述要素的设计合理性进行考究,从而采用艺术手段将水景营造之意图充分的表现出来。

  1、喷泉:水自下而上喷涌,形成不同形式的水态,在长期的设计与研究过程中,喷泉作为一种常见的水景,主要有扇形、瀑布以及蒲公英等各式各样的形态。

  2、涌泉与溪流:涌泉主要是在模仿自然状态下的承压水形式,与跌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循环的动态系统,其主要设计构成有管道、泵以及喷嘴等部分。溪流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可涉入式与不可涉入式。其中,可涉人式水深一般在0.3米左右,可有效防范儿童溺水,而且水底还做了防滑保护措施,可供儿童戏水;不可涉入溪流则主要是以水生植物的种养为主,并以此来增加其观赏性与趣味性。

  3、瀑布跌水:瀑布主要是按其跌落方式进行划分类型,有阶梯式、丝带式、滑落式以及幕布式等类型。为确保瀑布能够沿着墙体、山体等结构平稳的滑落,通常会对墙面进行坡面处理,有效要对落水口位置的石头实施卷边处理。实践中可以看到,因瀑布水量不同,在视觉、听觉效果上会产生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落水口位置的水流量、高度差成为设计的重点。

  1、应当加强对水生植物的开发性研究。当前国内相关单位及个人虽然已经对水生植物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但仍然多集中在资源分布、分类研究上,而对水生植物研发力度不够。同时,应当注意水生植物配置中的平衡性,坚决避免只求短时间的观赏价值、不讲艺术性的理念左右水景设计行为,一定要充分考虑生态平衡,均衡。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加强对观赏性植物的种植与养护,不同的水生植物生活在同一个水体之中,群体数量可能会不断的扩大,若不加以适当控制,必然会导致营养、光照难以维持正常生长。

  2、应当避免出现水生植物混乱现象。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植物的适应性非常的强,而且在不同水域其生活型也不相同。比如,竹叶眼子菜和矮慈姑等,均属于沉水植物,但实践中也可在湿土中生存。同时,要注意不同土壤条件下的植物品种选择,养分含量高、肥力强的土壤中,可栽种一些喜肥性植物,而较为贫瘠或沙化非常严重的土壤中,应以耐旱性植物为宜。静水环境中以浮叶和浮水植物为主,而流水环境中则要以挺水类植物为最佳选择。

  3、不同区域环境下,选择的植物及配置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植物配置过程中,特别是人工湿地营造时应以乡土植物为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乡土水生植物具有较强的适能力,对当地的气候、温度、土壤以及光照条件比较适应,因此成活率比较高,也便于日常管理。在园林水景设计过程中,对较为新奇的一些外来水生植物应用时,应当参考其所属地区的生长表现进行配置,以免盲目配置导致难见成效。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人造瀑布,人造溪涧,造型喷泉,旱地喷泉等水景设施在城市广场、公园、厂区、居住小区落成。水景设计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园林水景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把握水、水生植物的特性,弄清楚水与水景景观之间的内在关系。水景景观设计在当前园林景观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它也是一门艺术,带有巧妙借用之特点,可将自然与设计完美契合在一起,体现了回归自然理念。

  【1】喻浩文.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和灌溉的若干情况及节水节能问题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3).

  【2】张海君.如何看待园林水景设计叨[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14).

  【3】唐渝青.对工程概预算审核工作的几点认识[J].山西建筑,20l0(18).

  人性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考虑人的切实感受,方便人的活动。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人性化可以理解为,景观设计符合人的审美并能为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游览者在游玩过程中能够真切感受到设计师景观细节的处理,能够满足其各种需求。

  景观设计是否适合这个城市与居民对它的评价密不可分。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充分考虑了居民诉求,通过合理的设计,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为居民休闲提供了好的去处。因而能得到居民较高的评价,也因此提高景观的利用率。现代景观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细节的设计,使建筑道路等符合人体工学设计,吸引更多的游览者,体现它的价值。

  人性化景观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坚持生态性、景观协调性、安全性、舒适性等原则。

  2003年第十五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的主题:生态恢复、设计与景观生态学,从这一主题可以看出将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沿河而建的滨水景观,在设计修建之初的目的往往就是恢复生态,这既是市政建设的要求,也是居民改善生活环境的诉求。景观设计过程中,在保证生态性的前提下,修建亲水平台,增加居民与水亲近的距离,是人性化设计的一个重要体现。

  协调性是指景观建筑外形及色彩的协调性。在对某一处景观进行设计规划时,要使整体的建设风格相同,色调搭配一致,在视觉上给市民美的感受。例如某处景观设计选择了苏州园林式的设计风格,其内部建筑,植被,水景观应该完全符合园林的设计规范,避免不伦不类,影响游览者的视觉感受。

  现代景观设计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满足市民的休闲娱乐要求,因此,保证安全性是景观设计必须坚持的原则。景观的安全性主要指能给市民带来身体和心理感受上的保障。设计完成的景观,要保障建筑物质量达标,经久耐用;在靠近水边的地带,应加设护栏防止儿童落水;绿化使用的植物要对市民身体健康不产生危害;公园假山使用的景观石要保证坚固不易滚动等等。

  景观设计在保障人们安全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做到舒服适宜。精心的细节处理能够带给游览者绝佳的体验。例如在公园阶梯的设计中,坡度不宜过陡,不宜过缓,应按照人走步的习惯设计阶梯坡度,以及每一级阶梯的高度。在植被的栽植方面,最好能够高大灌木满足夏季遮阴的需要。

  现代景观设计内容一般包括建筑设计,道路桥梁设计,水景观设计等内容。在这些景观设计中,设计师通过添加人性化的元素,为其增添了别样的风采,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也给游览者带来美好的体验。

  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建筑设计包括亭台楼阁等能够满足人们观赏休息的场所。人性化的建筑能够抵抗一定程度的外力破坏,为市民提供一个夏季可以遮阴,雨天可以挡雨的地方。现代景观设计为了时尚的外观往往忽视了对市民感受的关怀,例如在很多城市小区中心的休闲场所修建的长廊,通常没有盖板或者藤蔓植物遮阴,导致长廊长久放置一边几近废弃。在保证建筑满足基本需要的同时,帮助游览者抵达建筑物的指示标志的放置也很重要,设计者在布置建筑物方位时,要尽可能的使游览者方便到达,少走弯路。

  在以自然风光为看点的现代景观中,道路的设计要尽量做到贴近自然,可以采用碎石子路、青石板路或者卵石路。同时,路面宽度不宜过小,为使用婴儿车和轮椅的游览者提供方便。小区中心的道路要在两侧修建路灯,保证过往行人的安全。在桥梁的设计中应该注意桥面坡度的选择,符合人体行走特点,不宜过陡,同时台阶也不易过窄。

  现代滨水景观在保证游人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使设计更加贴近水面。通过修建亲水平台,增加游览者游览的情趣。亲水平台可以采用木板搭建,也可以采用在水底打桩桩上架设混凝土面板的形式。亲水平台不宜修建在水深过大的地方,以防止游客不慎落水。景观设计中水体最好选择活水,水体自净能力强,水面干净,如不能满足,也要有专人定时进行水面清洁,保证给游览者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

  北欧国家在地理、文化、语言、政治、经济等方面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和趋同性,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政治单元分分合合,相互交融,经过数世纪的演变才逐步形成现在这样五个独立的国家。作为其中一员的丹麦在各个方面表现出许多北欧特质,这些也深深地影响着丹麦的设计风格。

  北欧国家地处偏远的欧洲大陆北部,多属高纬度国家,受海陆位置和西风环流的影响,这里比同纬度地区气温明显偏高,但温和的夏季仍然短促,冬季依旧寒冷而漫长。北欧地区属于多云的地区,降雨量大,充沛雨水滋养了这里广阔的森林。由于北欧地区的冰盖消退的时间晚,这里的森林林木种类比较少,生态环境比较单一。除木材外,其他的天然资源比较缺乏,特别是矿产资源比较稀缺。

  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北欧国家在历史上较为远离欧洲主体的成熟文化,但也形成了自身浓重的地域文化色彩。寒冷的气候不适宜长时间的户外活动,这使得北欧人不得不栖居于室内,也导致他们非常重视家庭的温暖生活,讲求舒适性和人情味。而久居室内的行为也形成他们较为平和、宁静和细致的气质特征。这亦影响到他们对材质的特殊关注和对精制细腻的细部追求。

  在农业社会和早期的工业社会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性很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乏的资源使得北欧国家相较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是贫穷和落后的,并一度产生了令人生畏的“北欧海盗”。能商则商,不商则盗,北欧海盗们无形中促进了欧洲大陆先进文明在北欧国家的传播。然而落后却不屈的民族往往能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着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在十九世纪末兴起的北欧民族主义运动中这种精神特别得到了充分体现,各国都不遗余力地挖掘和恢复自身的文化传统,并将民族文化振兴和国家经济振兴联系在一起。

  同样,落后也无法阻挡北欧人对民主、富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19世纪以来,北欧国家为摆脱贫穷落后的国家状况而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并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摆脱了经济上的贫穷,并建立起为世界所瞩目的国家福利体制和社会民主制度,形成一个全民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成为北欧国家的代名词,而这也导致了北欧国家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民主社会结构,各阶层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差距较小。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有着一种务实、平和、理性的工作和生活态度,讲求工作的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他们要求一种稳定安宁的生活状态并追求良好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情趣,节俭经济的同时又要优雅体面。而国家的艺术领域的审美情趣也正是由这些社会的主体来决定和影响着,于是设计没有朝着贵族化和奢侈品的方向发展,而是体现出一种理性的大众化和平民化倾向。

  丹麦处在欧洲大陆的一角,与其他北欧国家相比,丹麦与欧洲大陆的联系更加紧密。它的文化中既包含着北欧国家的共同特点,又相对更多地受惠于欧洲大陆的成熟文明,展现出更为优雅的一面。

  丹麦面向英国和西欧的海岸线漫长,交流方便。历史上丹麦皇室与英国皇室之间有着密切的通婚关系,贸易关系源远流长,这使得英国的设计风格也对丹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相较于北欧的其他国家,丹麦的设计透露出更多的优雅、从容之感。

  丹麦与德国国土紧密相连,德国的设计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丹麦的设计领域。简洁而严谨的形式、对功能的重视也突出地体现在丹麦的设计中。

  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也是从欧洲大陆传播到丹麦以及北欧其他国家。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远,运动传入丹麦时已没有初期的气势,却带给了丹麦更多的思考缓冲时间,新思想与国家和民族的既有传统相结合。于是丹麦的现代主义保留了功能主义与简洁的形式,同时又软化了过于冷漠生硬的线条,从而产生了更为柔和、更富于人情味和地域特色的现代主义。